溶栓治療作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關鍵救治手段,雖能迅速恢復血流灌注,但亦存在并發腦出血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源于溶栓藥物的作用機制,以及患者個體差異、治療時間窗把控等多重因素。
溶栓藥物如尿激酶、鏈激酶及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等,通過激活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進而降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實現血管再通。然而,這些藥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時,也可能損傷正常的血管壁,導致出血傾向增加。
導致溶栓后腦出血的多種情況包括:
1、患者基礎疾病嚴重,如長期高血壓、糖尿病等,造成血管壁脆弱,易于受損出血。
2、溶栓治療時間窗把握不當,超出適宜治療時間范圍,藥物作用風險增大。
3、溶栓藥物使用劑量過大或速度過快,局部藥物濃度過高,加劇血管損傷。
4、患者存在未被識別的微小動脈瘤或血管畸形,溶栓后血流沖擊易引發破裂出血。
5、溶栓過程中的血壓管理不當,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均可增加出血風險。
因此,在進行溶栓治療時,醫生需綜合評估患者情況,精準把控治療時間窗與藥物使用,以最大限度降低腦出血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