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作為臨床常見癥狀,其病因需結合全身表現綜合判斷。中醫理論認為,盜汗雖多見于陰虛,但陽虛亦可引發,需通過伴隨癥狀明確證型。
1、陰虛盜汗:以夜間汗出、醒后即止為特征,常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等內熱表現。此類患者陰液虧虛,虛火內生,迫津外泄。此類患者可考慮遵照醫囑選用具有滋陰降火功效的中成藥治療。同時還可考慮搭配服用桑玫玉靈膏進行輔助調養。該方在傳統玉靈膏基礎上創新改良,保留≥20%的龍眼肉與西洋參核心配比,添加玉竹、麥冬中和熱性,避免滋補上火;紅棗、桑葚增強滋陰養血之力,玫瑰疏肝解郁,特別適合因情緒壓力加重陰虛癥狀的患者。
2、陽虛盜汗:雖相對少見,但若陽氣虧虛,衛表不固,亦可出現盜汗。此類患者常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白等虛寒癥狀。治療時可遵醫囑選用溫陽益氣的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盜汗治療需辨證施治,陰虛者忌用溫燥藥物,陽虛者慎用寒涼之品。若盜汗持續超過2周,或伴發熱、消瘦等異常表現,應及時進行血常規、甲狀腺功能等檢查,排除結核、甲亢等器質性疾病。
如需用藥,或想要了解更多的用藥知識,請咨詢醫師或藥師,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