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水腫視為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所引起的病癥,其診斷主要依賴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質辨識。水腫多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且常由風邪、水濕、瘡毒等外邪入侵或飲食勞倦等內傷因素誘發。治療時需根據水腫的具體類型,采用相應的中藥方劑進行調理。
中醫診斷水腫時,會觀察患者的癥狀,如眼瞼、下肢或全身浮腫,以及伴隨癥狀如小便不利、腹脹等。同時,結合患者的體質和病史,分析水腫的成因,如外感風邪、水濕內停、脾腎陽虛等。
水腫的中醫治療原則
1、風水相搏型:表現為眼瞼及全身迅速出現浮腫,伴有惡風發熱等。治療以疏風清熱、宣肺行水為主,常用方劑為越婢加術湯,其中包含麻黃、石膏、白術等成分。
2、濕毒浸淫型:癥狀有眼瞼浮腫延及全身,身發瘡痍,甚至潰爛。治療需宣肺解毒、利濕消腫,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藥物包括麻黃、連翹、赤小豆等。
3、水濕浸漬型:表現為全身水腫,小便短少。治療應健脾化濕、通陽利水,五皮飲合胃苓湯是常用方劑,其中有桑白皮、茯苓皮、陳皮等成分。
4、濕熱壅盛型:癥狀為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治療需分利濕熱,常用方劑為疏鑿飲子,包括羌活、秦艽、大腹皮等藥物。
5、脾陽虛衰與腎陽衰微型:前者表現為身腫,腰以下尤甚;后者則面浮身腫,腰以下腫甚。治療時應分別采用溫運脾陽和溫腎助陽的方法,如實脾飲和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藥物包括茯苓、白術、附子等。
中醫治療水腫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類型選擇合適方劑,以恢復體內水液平衡。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應注意休息和飲食調理,配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