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馬牙,醫學上稱為上皮珠,是新生兒口腔黏膜上出現的白色或黃白色小點,這并非真正的牙齒,而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馬牙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無需特殊處理,會隨著嬰兒的成長自然脫落。
關于嬰兒馬牙的形成與處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了解:
1、形成原因:
嬰兒馬牙主要是由于上皮細胞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包囊而形成。在嬰兒牙齒發育過程中,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生增厚,形成牙板,隨后牙板逐漸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即馬牙。
2、常見癥狀:
馬牙一般無不適感,個別嬰兒可能會出現搖頭、煩躁、咬奶頭等現象,這是由于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
3、處理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馬牙無需特殊處理,因為它會隨著嬰兒吮吸、吃奶等口腔活動而自行脫落。家長切忌用針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口腔黏膜,引起感染。
4、藥物治療:
在極少數情況下,如果馬牙導致嬰兒口腔出現嚴重不適,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適當的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以減輕嬰兒的痛苦。若有感染跡象,可根據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來控制感染。
5、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是預防馬牙引起并發癥的關鍵。家長應定期用濕紗布或棉簽輕柔地清潔嬰兒的口腔,同時避免使用硬物摩擦牙齦。
總的來說,嬰兒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情況下無需擔憂。家長應密切關注嬰兒口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確保嬰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