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它的發生發展一種長期、慢、漸進的病理過程。
一般認為是多種致病因素,包括機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其中年齡是主要高危因素。
其他包括軟骨營養、代謝異常;生物力學方面的應力平衡失調;生物化學的改變;酶對軟骨基質的異常降解作用;累積性微小創傷;肥胖、關節負荷增加等因素。
女性發病率較高,在絕經后期明顯增加,可能與關節軟骨中雌激素受體有關。
肥胖導致的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應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運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可進行自行車、游泳等有氧鍛煉,使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同時要進行肌力訓練,適當減輕體重。
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行動支持要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可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改變負重力線,根據骨關節炎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采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