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孩子發燒怕冷怎么處理
病情描述:
孩子發燒怕冷怎么處理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孩子出現發燒的情況是比較多見的,出現發燒的時候,在發燒的不同階段,有可能表現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剛開始出現發燒,有可能會出現寒戰,怕冷的表現,出現這樣的情況,需要注意保暖,而且有可能體溫會上升比較快,需要注意監測體溫,如果體溫超過38度,繼續有上升的趨勢,就需要及時的服用退燒藥,避免體溫過高。
意見建議:
為你推薦
-
小孩子發燒怕冷是怎么回事小孩發燒了,但是覺得寒冷,這種情況醫學上叫做寒顫,寒顫的出現一般預示著體溫還會繼續上升。因為寒顫的發生會伴有肌肉收縮,肌肉收縮的過程是產熱的,而產熱繼續增加,散熱并沒有增加,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不穩定,產熱大于散熱就會導致體溫進一步提高。01:07
-
寶寶半夜發燒怎么處理寶寶發燒根據輕重程度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臨床上一般將發燒分為四個等級。體溫37.3℃~38℃為低熱;體溫38.1℃~39℃為中度發熱;體溫39.1℃~41℃為高熱;體溫41℃以上為超高熱。一般在家里能處理的大多,是寶寶中低度發燒,即體溫在37.3℃~39℃區間的發熱。寶寶如果是37.3℃~38℃的低熱發燒,可以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如洗溫水澡或者用溫水毛巾擦拭頸部、肘窩、腋窩、腹股溝等處,可以服用小葵花小兒柴桂退熱顆粒,防治低燒變高燒,中藥退燒,安全性比較高。周歲以內亦有明確用法用量。寶寶發燒,如果達到38.1℃~39℃,應通過中西藥聯合進行治療發燒,西藥像布洛芬達到快速降溫的效果,中藥像小兒柴桂退熱顆粒成分含有柴胡、桂枝、蟬蛻可以起到解熱、抗菌、抗病毒、防驚厥的作用,避免高燒反復;中藥退燒,安全性比較高。周歲以內亦有明確用法用量。如果寶寶體溫達到39℃以上,或有明顯的不舒服的表現,建議應及時就醫,查明病因,做針對性的有效治療。想要了解更多的用藥知識,可以咨詢醫師或者藥師,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01:58
-
小孩發燒怕冷怎么處理一,給小孩進行適當的按摩,對于大于兩歲的小孩來講,假如出現了發燒并怕冷的情況,爸媽可以幫他做一些按摩,例如,對小孩子的腳心進行按摩,然后再揉按小腿部位,接著再按手背,最后再揉揉小孩的耳朵,在按摩的時候爸媽的動作應該緩一些。另外讓小孩多喝溫水。如果孩子的體溫仍比較高,沒有退燒的跡象,此時可用毛巾給身子擦熱,加速身體的散熱。二,小孩兒發燒通常是身體著涼而導致的,若小孩兒在發燒的時候,手腳冰冷,舌苔泛白,小便顏色較輕,爸媽可以使用生姜紅糖水,其去寒,再向其中加少許的約一寸的蔥白,可促進小孩兒發汗,減輕畏冷的情況,給小孩兒多量量體溫,時刻監控孩子的體溫變化。假如小孩兒的體溫比較高,爸媽應及時帶小孩兒到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使用有效的手段,及時的控制過高的體溫。語音時長 1:43”
-
孩子發燒37.6怎么處理首先觀察小孩兒的精神狀態,小孩兒看起來還是與平時一樣,那么可以不用太擔心。如果比較累或者是沒什么精神,那就要多加留意。給小孩兒多喝水,多半是在剛剛出現發熱的情況下給他喝水,體溫就會容易降下來的。多給他喝點溫開水,如果實在不喜歡喝溫開水,其他飲料也可以。給他進行物理降溫,用毛巾沾水,然后擰七到八成干,要注意留點兒水分,擦拭額頭、腋下、大腿根部、手、腳部位,重復多次,基本可以降溫成功。充足的休息也很重要。無論他是不是發熱,如果看起來很累的話,那么就要監督小孩去睡覺,睡眠充足了,才更容易有精力抵抗病菌。語音時長 01:20”
-
孩子發燒37.5怎么處理說明出現了低燒的情況。需要家長注意勤量體溫,多喝水,可以適當的用物理降溫;注意觀察手腳熱不熱,觀察患兒循環情況,如果手腳冰涼,有可能體溫還會再繼續升高。體溫升到38度5以上,就需要口服退熱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
孩子發燒驚厥怎么處理病情分析: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將孩子頭部側向一邊,清理孩子口鼻腔異物,同時注意立即給孩子退熱,如果體溫高于38.5℃,就應該給孩子吃一點藥物退熱如布洛芬混懸液等,然后立即帶孩子就醫。意見建議:患病期間要注意觀察孩子臉色和精神狀態,住院期間不要讓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和零食,室內多通風,注意保持一定的清潔和溫度,清淡飲食。
-
孩子發燒怕冷怎么處理孩子發燒怕冷可以通過一般治療、物理治療、口服藥物等方法處理,通常能使發燒的癥狀得到改善。1、一般治療:當孩子出現發燒癥狀時,可以適當的喝一些溫開水,能夠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同時也隨時給孩子增加衣物,能夠使癥狀得到緩解。2、物理治療:家長也可以給孩子使用退熱貼于額頭,或者使用溫毛巾擦拭腋窩、頸部、股腹
-
孩子發燒怕冷是什么原因該怎么處理孩子發燒、怕冷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腎盂腎炎等有關,可以通過口服藥物的方式治療。1、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會出現發燒怕冷、咳嗽、流鼻涕的癥狀,還可能會出現咽部發癢、灼熱感,部分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四肢酸痛等癥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藥物進行治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