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類行為和焦慮情緒有關,是依戀和逃避,依戀是出現聯絡程度的成員彼此分離的時候,逃避是患兒和陌生事件突然相遇產生的,依戀對象分離是引起分離性焦慮的直接原因。
有研究表明,嬰幼兒在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幾乎很少怯生。如果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接觸陌生人,一半以上的孩子會怯生。面對陌生的環境逃避起到了一個引起焦慮的作用。社會文化因素和跨文化因素的研究發現,很多焦慮癥的兒童來自于中等偏上社會層次的一個家庭,然而50%到75%的這種分離焦慮的患兒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往往是比較差的,常常來自擔心的家庭。在家除了過分的溺愛、依賴、任性、懶惰等各種退行的表現,就是受家庭過分保護結果。
父親的環境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常常與生活事件,比如入托,入學,轉學,遷區等等,和家庭的矛盾沖突,父母生病、離異等等有關系。一些精神應激也會出現患者的各個系統的失衡,出現一些病理性的情緒反應狀態也會起到對心理防御自我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