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下注是一種病證名,指的是濕熱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現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癥見小便淋澀刺痛、少腹拘急、會陰部脹疼,尿道口出現白濁、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多見于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腳氣感染等。濕熱下注是比較常見的一個中醫術語,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膀胱屬于津液之腑。如果出現濕熱下注,往往會導致小便不利,導致排尿的時候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多種癥狀。
中醫治療可以使用五淋散,也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另外平時飲食調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少吃油膩、甜品,預防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者濕從外入,應該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