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糞便中少量的黏液會與糞便均勻的混合,不易察覺,若有肉眼可見的黏液,說明其量增多,小腸炎時增多的黏液會均勻地混于糞便之中,如為大腸炎,由于糞便已逐漸的成型,黏液不易與糞便混勻,來自直腸的黏液則附著于糞便的表面,單純的黏液便,則無透明,稍粘稠,膿性的黏液則呈黃色,不透明,見于各類的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的血吸蟲病。
那么黏液便是如何產生,黏液便產生的原因就是大腸絨毛或者是腸內膜發炎糜爛,然后脫落,再發炎,再脫落,這樣反反復復的脫落發炎,與糞便一起從肛門排出,黏液便就產生。
黏液便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癥狀,可根據黏液便的多少來判斷潰瘍面的大小,也可以根據黏液便是否有血判斷潰瘍的程度,黏液便是大腸癌的主要癥狀,大腸癌的前期也是黏液便,癌變后才是膿血便,起病多數緩慢,少數急性起病,病程慢性經過,數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復發作或持續加重,偶有急性爆發的過程,精神的刺激、勞累,飲食失常為本病發病的誘因,那么它也會有一些消化系統的表現,比如腹瀉,腹瀉的程度也是不一,輕者每日三到四次,重者每日排便數次,那么出現黏液便,我們除相應的治療之外,還應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的護理,注意飲食的清淡,避免進食一些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