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亦稱為平足癥,臨床上按平足癥的發病因素及表現可分為三類:
一、姿勢性平足癥為發病初期,足弓外觀無異常,僅在行走和勞累后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深部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能有浮腫,有舟骨畸形者,結節部可發生輕度紅腫。
二、痙攣性平足癥多見于青壯年,有些由姿勢性平足癥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表現是疼痛嚴重,行走、站立困難,腓骨長肌成強直性痙攣,肌腱輪廓清晰可見,高度緊張,由輕變重。內、外翻和足外展活動受限。足底漸漸外翻,前足外展,足弓下陷。
三、強直性平足癥多見于四十歲以上者,部分患者由以上兩型轉變而來,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足縱弓無論負重與否均消失,足活動很少,多保持在外翻位,不能內翻,行走站立困難,疼痛卻減輕。腓腸肌攣縮,骨間韌帶永久性攣縮,由于足部正常功能喪失,下肢其他關節和腰椎可繼發創傷性骨關節炎,所以嚴重的扁平足會導致腿變形及行走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