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直接作用于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而引起發熱的物質主要是內源性致熱源,在臨床上也稱為白細胞致熱源,比如這些物質包括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通過血腦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垂體內分泌因素,使其代謝加強或者通過運動神經促使骨骼肌出現陣攣,使產熱增多。當通過這種方式,使人體的產熱大于散熱的時候,體溫就會逐步的升高,引起發熱。
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的物質是什么
為你推薦
-
發熱的體溫范圍是多少發燒體溫的大體范圍是37.3℃到41℃之間,其中38℃以下是低熱,38℃以上是高熱,但也有極特殊情況體溫會達到41℃以上,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幼兒身上。發熱主要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不良反應,也可能是失血過多的反應,治療發熱要根據具體溫度來選擇方法。一般的低熱不需要用退燒藥物,可以通過多飲水和物理降溫的方式來退熱,高熱時就需要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進行退燒,并要保證及時的補水和休息。01:29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什么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由真菌、細菌、病毒、螺旋體或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炎癥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可以因顱內高壓導致腦疝的形成,出現呼吸、心跳停止,甚至死亡。嚴重的腦炎病人自愈后可以留有后遺癥,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乙腦病毒感染引起的腦實質炎癥壞死,經蚊蟲叮咬傳播,起病急,表現為高熱、驚厥、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等,少數可以留有后遺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奈瑟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冬春季高發,主要經呼吸道途徑傳播,腦脊液呈化膿性的病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皮膚有瘀點、瘀斑、紫癜,有頸強直等腦膜炎刺激征,需要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預后比較好。01:35
-
哪種物質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在臨床上,有很多物質會直接作用于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而引起發熱,這些物質大部分是大分子物質,比如白細胞產生的內源性的致熱源,如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直接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其中有細菌內毒素,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但是通過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的吞噬系統也會引起發熱。發熱是由于體溫的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調而引起。語音時長 01:16”
-
體溫調節中樞紊亂表現體溫調節中樞紊亂的表現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體溫較高,多大于39度,軀干溫度高四肢溫度低。二、體溫升高但心率無相應改變。三、對解熱鎮痛藥反應差物理降溫有效。四、臉頰潮紅,臉頰潮紅為生活之中多見癥狀,也可見于某些病理性狀態,體溫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它會隨24小時晝夜變化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非恒定不變。測量體溫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溫度,腋窩溫度和肛門溫度三種,其中測量腋窩和口腔溫度表為常見,正常人的體溫一般為腋溫36度六到37度四,如果有人腋溫37度四到38度三波動,這可叫做低燒,而長期低熱往往預示著身體可能發生了某種問題,會使得身體出現消耗性疲憊,要引起注意并需及時就醫。語音時長 1:41”
-
體溫調節中樞紊亂表現有哪些體溫調節中樞紊亂的表現,主要為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和唐勝上線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臨床研究還顯示,本癥患者對運動心理學試驗和疼痛刺激有異常反應,如運動時最大氧耗量叫成正常人為低和動靜脈血氧含量量差降低以及毛細血管血流減慢,血乳酸鹽增多等。
-
熱瑪吉作用于皮膚的哪一層熱瑪吉作用于真皮深層,直接解決皮膚衰老的根源問題,如膠原蛋白的流失,“快、狠、準”地刺激膠原蛋白再生,解決的是松弛、紋路等衰老問題,實現的是皮膚的全層治療,從深層的溶脂到表皮的緊致提拉、膚質改善,是多維抗衰。
-
體溫調節中樞功效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其主要功效是散熱和產熱。體溫調節中樞基本位于下丘腦,下丘腦由幾個分區組成,其中兩個分區控制溫度調節,下丘腦前部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散熱,而后部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產熱,以達到御寒的目的,如果周圍環境溫度提高或進行大量運動后,熱感受器就會向大腦發出信息,只要下丘腦前部的溫度稍高于設定值
-
體溫調節中樞在哪體溫調節中樞一般位于腦干中的下丘腦。下丘腦由幾個分區組成,其中兩個分區控制著溫度調節,稱為下丘腦前部和后部。下丘腦前部的作用是調動人體的散熱功能。如果周圍環境溫度提高,或進行大運動量的活動,熱感受器就會向大腦發出信息,只要下丘腦前部的溫度稍高于設定值,它就會發送出神經脈沖以引發人體的相點關擴張和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