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體內的脂質代謝異常,過多的脂質沉積在動脈內膜上,并進入到動脈內皮下,進入內皮下的脂肪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大量的泡沫細胞聚集,發生凋亡壞死,形成脂質壞死核心,最后形成粥樣斑塊,粥樣斑塊不斷的擴大,導致血管的狹窄。當斑塊破裂或者發生潰爛的時候,會使血栓形成,最后導致冠脈發生堵塞或者嚴重的狹窄,引起冠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的缺血缺氧。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
00:00
01:14
醫生主講實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冠心病的常見發病部位有哪些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它是負責心臟本身供血的血管,出現狹窄或者堵塞,從而導致的心絞痛或者心肌梗死。那么心臟供血的血管,就是冠狀動脈的話主要有三條:左前降支、回旋支,還有右冠狀動脈。這三條冠狀動脈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現粥樣硬化的斑塊,出現管腔的狹窄或者堵塞,也就是說冠心病發病的部位,可以發生在三條冠狀動脈的,任何部位都是可以。00:54
-
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的機制冠心病的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一方面動脈粥樣斑塊,可以逐漸長大堵塞我們的血管;另一方面有些人發展得沒有那么快,但是可以突然地破裂,就像我們手上破個口在血管內就會結個疤,這個疤我們就叫血栓。血栓可以在霎那間或者幾分鐘,甚至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能讓我們的血管堵塞。阿司匹林就是防止這種動脈斑塊破裂以后血栓的形成,所以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防藥物。同時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中血小板也參與了這個過程,所以它又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它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防止我們急性心梗的發生,或者急性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大量的實驗證實,應用它以后能降低這些事件的發生。01:30
-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體內的脂質代謝異常,過多的脂質沉積在動脈內膜上,并進入到動脈內皮下,進入內皮下的脂肪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大量的泡沫細胞聚集,發生凋亡壞死,形成脂質壞死核心,最后形成粥樣斑塊,粥樣斑塊不斷的擴大,導致血管的狹窄。當斑塊破裂或者發生潰爛的時候,會使血栓形成,最后導致冠脈發生堵塞或者嚴重的狹窄,引起冠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的缺血缺氧。語音時長 01:14”
-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硬化是否發生冠心病,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冠狀動脈硬化造成的血管狹窄的程度,在病理學上按照狹窄的嚴重部位的橫斷面可以分為四級,一級的管腔的狹窄面積呢是25%,二級的管腔狹窄面積占26%到50%,三級的為51%到75%,四級占到76%到百分之百。一般的一級和二級的粥樣硬化并不引起明顯的冠狀動脈血流量的減少,除了冠狀動脈痙攣外對冠心病的發病并沒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雖然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臨床上沒有冠心病的表現,或者雖然有冠心病的表現卻并非冠心病所導致而三級以上的狹窄,這與冠心病的發生有直接的一個關系。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基礎上,特別是老年人和嚴重的斑塊處有大量的鈣鹽沉積,而正常的動脈不會發生鈣化,這樣的情況下會造成急性冠脈綜合癥,出現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語音時長 1:39”
-
ITP的發病機制有哪些病情分析: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機制,多由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在體液免疫機制方面,自身抗體介導的巨核細胞異常凋亡,出現數量和質量異常;在細胞免疫機制方面,細胞毒T細胞直接介導溶解血小板。意見建議:發現血小板減少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排除繼發性血小板減少。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明確后,若血小板小于30×109/L,并有出血情況,應盡快住院選用激素治療。
-
冠心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所致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這些因素亦稱為危險因素,主要有:1、年齡,性別。多見于40歲以上人群,男性發病率較高。2.血脂異常。3.高血壓。4、吸煙 5、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6、肥胖等。
-
腹水的發病機制有哪些主要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當中門靜脈壓升高導致肝豆和腸系膜毛細血管壓力升高,體液從這兩個部位漏出,并且超過淋巴管和胸導管的引流能力可以漏到腹腔當中。再就是全身因素,全身因素包括水鈉潴留,水鈉潴留可以導致肺門型門脈高壓以及充血性心衰等等,再就是低蛋白血癥,因為肝臟疾病的時候會導致低蛋白血癥,
-
ITP的發病機制有哪些ITP的發生機制有兩方面:一,血小板抗體,在ITP患者中有75%可以檢測出血小板相關性的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結合,被吞噬破壞。在一些難治性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體對巨核細胞分化抑制作用,可以影響血小板的生成。二,血小板生存縮短,在ITP患者中血小板生存期明顯縮短至2-3天或者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