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性房顫一般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臨床顯示陣發性房顫的癥狀常嚴重到使病人失去活動能力,所以對于陣發性房顫的治療刻不容緩,藥物一直是陣發性房顫的治療中常用手段。
乙胺碘呋酮可能是目前用于陣發性房顫的治療中最有效的藥物,但藥物毒性限制其應用,少數病人陣發房顫與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有關,即在靜息或睡眠時發作。對這些病人,可試用抗迷走神經的藥物,如雙異丙吡胺,但難得見效,交感神經調節的陣發性房顫更為常見(出現于運動時或發作前心率加快),用β-阻滯劑治療效果穩定。
地高辛僅有輕度療效,即使長期應用也難以消除陣發房顫的發作,且發作開始時心室率仍很快,只有在發作數小時后地高辛減慢房室傳導的作用才明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不甚清楚,可能是發作初期內源性兒茶酚胺濃度增高掩蓋了地高辛對房室結的抑制效應,C類藥物對預防陣發性AF有一定作用,且耐受良。
其次,在陣發性房顫的治療同時,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細節的注意也同樣重要,陣發性房顫患者應盡量避免緊張,熬夜,壓力大和過度勞累,避免喝濃茶咖啡和烈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