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雖未見國內外病死率的統計報道,但卻是致殘率較高的疾病,約10~15%的病人,由于發病急驟,受累關節較多,病情嚴重或關節外病變嚴重,終因治療困難,喪失工作和自理生活的能力。該病根據病情發展,預后分三種情況:
(1)預后良好。
多為起病較緩,受累關節較少,病情較輕,病期較短(多在一年之內),體質較好,能夠早期就診和堅持治療的患者。經過醫患之間的密切配合,堅持關節功能鍛煉,則可治愈而不留有關節功能障礙。
(2)預后較差。
受累關節較多,病情較重,病期較長(2年以上),經過治療關節腫痛及全身癥狀均可見緩解,但不能堅持治療,病情反復加重,始終未能治愈。致使部分關節明顯功能障礙,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
(3)預后不良。
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類風濕病患者有下述表現之一者,多提示為預后不良:關節嚴重晨僵者;類風濕因子試驗滴度持續增高者;結節性類風濕病或多處類風濕結節者;
有嚴重關節外表現者,如胸膜炎、心包炎、血管炎、類風濕腦病等;表淺淋巴結明顯腫大者,尤其是肘部淋巴結腫大并有觸痛者;血清顯著增高或為單株和多株高免疫球蛋白血癥者;伴有發熱、貧血、食欲不振等明顯全身癥狀者;
早期即出現多關節積液者;早期出現關節骨質蝕損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藥物不能停用者;嚴重藥物性肝腎損害者。